2014年1月2日星期四

高雄葬儀-契丹人骨灰罐紋飾的原始宗教色彩

契丹人是生活在我國北方草高雄葬儀原上的古老遊牧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習俗。而其中的葬俗更是獨樹一幟。早期的契丹人有樹葬加火葬的葬俗,如《北史契丹傳》所記“父母死而悲哭者,以爲不壯,但以其屍置于山樹上,經三年後,乃收其骨而焚之。且酹酒而祝曰:冬月時,向陽食;夏月時,向陰食;我若射獵時,使我多得豬鹿”。到了契丹建國後,在其不斷受到漢文化影響的過程中,也逐漸實行了火葬加土葬或土葬的形式。

契丹人的土葬中,多用骨灰罐或小型石棺及木棺盛放骨灰。在這些葬具的外壁上,均刻畫有各種各樣不同的紋飾,而且用各種手法摹仿出門和窗子。這是因爲契丹人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有靈魂不死之說和萬物皆有靈之說。門和窗子是留給靈魂出入的地方,而這些紋飾主要是爲墓主人在另一個世界享樂,或是後世子孫祈禱祖先崇拜的表現。遼上京遺址所在地巴林左旗林東鎮,是遼代契丹人墓葬比較集中的地區。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藏有許多出土于遼上京附近的遼代契丹人骨灰罐。其中的母子九鹿紋骨灰罐和人潛水逐魚紋骨灰罐的紋飾很具特點。

母子九鹿紋飾骨灰罐出土于遼祖州附近的哈達圖,這裏是契丹人重要的發源地之一。這件骨灰罐的整體造型是摹仿契丹人所居住的穹廬,在其頂部、圓壁共刻畫有母子九鹿。鹿是契丹人生活中較爲常見的動物,骨灰罐頂部所刻畫的五只鹿,或低頭啃草、或在歡跳、或在輕輕地吮吸著母乳。整幅畫面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母子鹿之間的那種親昵之情。骨灰罐圓壁的門窗處,各刻畫有兩只俯首向內張望的牝鹿。神態中流露出對墓主人深深的依戀之情。這是一件契丹早期骨灰罐中有代表意義的精品之作。據考證這件骨灰罐應屬于契丹早期社會一位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女性。

另一件人潛水逐魚紋飾骨灰罐出土于遼上京南塔西坡,墓室爲小型磚砌墓。根據墓室形制、葬式、葬具分析該墓應爲遼中晚期契丹人墓葬。這件骨灰罐也是穹廬的造型,在其肩部刻畫有“一人潛水逐魚”的紋飾。畫面中捕魚人在水中奮力向前遊,欲捕獲這條豐腴碩大的肥魚。這條大魚很有可能是《遼史》中所記錄的牛魚。這幅紋飾應該是對墓主人生前跟隨皇帝參加“捺缽”時在“春水活動”中逐捕頭魚場景的再現與摹寫。據文獻記載,在契丹皇帝的“捺缽”活動中,捕獲頭魚或頭鵝,會得到非常豐厚的獎賞。

這兩件骨灰罐的紋飾都帶有著濃郁的契丹社會遊牧生活氣息。在很多的遼代文獻中,都記載了上京周圍河流密布的情況。又從《遼史》所述“隨水草而畋漁,歲以爲常”句中,可以看出魚類生産是當時契丹人非常重要的生活來源。“人潛水逐魚”紋飾,是墓主人的子孫想通過祖先崇拜,寄托出保佑後代子孫能夠在生産生活中,捕獲頭魚受到皇帝的獎賞,或多獲大魚、多多捕魚,達到生活富足、家族繁盛的願望。

而母子鹿紋飾則不單純是要表現生産生活來源的問題。鹿是一種祥和的動物,即溫順可愛又是契丹人生活中重要的獵物,而九這個數字也是華夏民族傳統中具有最多、最大、永遠的含義。這幅紋飾所表達的,正是當時社會契丹人理想的生活環境。從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來分析,首先是想讓墓主人永遠生活在一個溫馨、祥和、充裕的生存環境裏,享受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同時也包涵了通過祖先崇拜,來使後代部族同樣永遠生活在這樣生活環境裏,家族興旺和睦的願望。

這兩幅紋飾既祈禱已逝先人生活安逸,也同時是後世子孫心靈寄托的反映。將這類祈禱祖先保佑後代子孫生活富足的紋飾,刻畫在已逝先人的骨灰罐上。表現出在契丹社會,原始宗教薩高雄骨灰罐滿教,在契丹人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